讲台是彰显师德的舞台
从教学督导工作中了解到,现在学校里有不少年轻教师重科研而不重视教学,教授、副教授争带研究生而不愿意站讲台。想起2003年教师节,我在北京参加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颁奖会,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,并且亲耳聆听了总理作为教师节的礼物说的三句话:“让所有的孩子上学,五年内80%的孩子都能上学;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;让教书育人,为人师表成为教师的道德规范。”会上,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在报告中强调了“学校要以育人为本”、“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”的观点。
当我把总理和周部长的这些讲话联系到一起时,倍感“课堂教学”在育人链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,它一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,另一边为展现教师的师德提供了舞台。做好课堂教学——看似平常的事,意义非同寻常。
对学生而言,上课(含实验课)是他们大学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,四年中约有近一半时间在上课,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强制性,绝大部分大学生只有通过上课才能达到教学要求,在目前条件下,不论是传授知识、培养能力还是提高素质,上课是素质教育主渠道,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。
对教师而言,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只限于课堂,因此,要切实地落实总理指示,在新时期把“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”作为师德规范,让每一教师自觉执行。现在课堂教学的功能也被大大扩充了,在课堂上除传授知识之外,能力、素质培养已成为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。学生通过课堂可以领略到优秀教师的学术造诣、治学态度和科学研究的精神、方法、思路,而且会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,甚至连他的风度、行为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楷模。事实上我们在教一门业务课程的同时,在备课、上课、批改作业、答疑、评分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把自己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的态度彻底地展现在学生面前,这对正处于世界观、人生观形成期的青年学子来说,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。
所以“站讲台”在教育教学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,上课时,下面几十双、成百双眼睛看着你,几百只耳朵竖着听,跟演出有何不同?观众看一场演出,必然要求戏有内容,演员卖力,有艺术功底。学生听课,同样期望老师讲课内容充实,重点突出,理论联系实际,授课有艺术等等。学生有理由要求他所听讲的每一个老师都是非常认真的。作为教师,应该千方百计地满足学生这个合理要求,珍惜课堂上的分分秒秒。而我们教师想到的是进度:如果讲不完了,就抢进度,时间有多了,就放慢。如果换位到学生的角度,说得俗一点,每一节课学生都是缴了学费买了票来听的;讲得严重一点,课堂的时间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,我们怎能随便处理课堂的一分一秒呢。
我们只有站好讲台、讲好课,才能对得起广大家长和学生的信任。这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,也是当教师的学习和落实三个代表的最好体现。
精心设计、全心投入
现在年轻教师上教学第一线的已占很大比例,多数督导专家从课堂教学检查中反映,存在的问题是:有的不精心备课,有的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,有的没做到全心投入。
上课可以说是个凭借良心的活。上过一、两遍,第三遍就不要怎么备课,课前随便看一下书或讲稿,也能过得去。但这只是上次课的“克隆”。这样马马虎虎地过去,效果一定很一般。
年轻教师喜欢应用多媒体技术,在多媒体教室上课,这当然有不少优点,有没有不足呢?肯定有!特别是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它,不备课,坐在计算机显示器前面,照‘片’宣科,随意打发一堂课。
有的教师初次讲课后,就满足于“我已搞懂了上课内容”,就此停步。
我讲计算机系的“编译原理”课,已有20多年了,不知是否是年纪大了,记忆力差的原因,每次讲课前总还得认真琢磨一番,像排戏似的,“彩排”一遍,为什么?因有些情况不会一成不变,迫使讲法要主动适应,如班级学风、技术进步、相关课程教学计划、教学手段方法、教学理念等变化都会影响我的课堂设计:哪儿宜粗,哪儿详细、重复、需要归纳总结,哪儿该用例子解释,哪儿该讨论、提问、启发,甚至板书的布置都需精心设计。
在多媒体教室上课,新的教学手段有减轻重复劳动的功能,但绝不能代替创造性构思。其实多媒体课件要超过粉笔+黑板的效果,教师的投入十分可观,就看你如何对待。
上一次课,就像排一场戏,导演把剧本、演员、观众三者关系处理好,就能取得最好效果。教师上课其实比演戏难,他兼编、演、导于一身,要把讲课效果在学生身上最大化,他必须仔细推敲、琢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,怎么不要大投入、不精心呢?
站好讲台的关键是要“精心设计、全心投入”,我建议青年教师:
1. 讲好一门课,需要掌握并且能讲相邻的几门课程。要多看几本书、多做题、多实践,扩充知识领域,深入学习,充实后再上讲台,凭一本书打天下行不通。记住:学过的不等于掌握的;懂了不一定是彻底通了;自己明白未必能讲得别人明白。教书是学问,又是艺术。
2.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,一个人科学精神的形成,最直接的方法是参加科研活动,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。特别是站在高水平学校讲台上的老师,应该在上课时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体会融会到教学中,这一方面是对课本知识的活化、生动诠释,也是教师业务素质形成过程中不可缺乏的经历。真正做到先人说的,要给学生一杯水,教师心中要有一桶水。
3. 加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,深入浅出地把概念表达清楚,非常重要。解释和表述新信息,简化事物以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是任何职业都必须的,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,那种“肚里有货而说不出来”的人是不称职的教师。任何人都必须花时间去教学实践,讲出学生听得懂的内容。自己具有高的学术水平,把内容搞深、吃透,才能把课讲得深入浅出,才能把握住详略,分清楚重点、难点、基本点。教师课讲不清楚,往往与自己“学识干”、“肚里空”有关。
我认为讲课有三种境界:第一境界是搞懂了这门课;第二境界是对这门课的相邻课程有充分理解,讲课已游刃有余;第三境界是能自觉地、自然地渗透人文知识、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,点化学生悟性,开启智慧大门。能刻意追求、力争达到第三境界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。
严格要求、为人师表
最近一段时期,督导专家们普遍反映,课堂学风有所下降,上课教师中的多数对此不闻不问、和平共处,只管讲自己的,到实在太吵了,说一声“你们别说话好吗?”,倒好像是求学生似的。
为什么有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好形象?那是他能严格要求,学生学有所获;那是他有为人师表的师德、一丝不苟的教风、高尚的人品感染了学生。
1.对学生严格要求,不误人子弟
课程不同,班风不同,学生在课堂上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注意力集中、生动活泼。课堂上可能死气沉沉、也可能叽叽喳喳,学生也会有迟到、缺席,看报、吃东西,坐得稀稀拉拉。遇到这种情况,千万不可放弃管理。我建议:
①老师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整顿课堂纪律,这是为了大多数遵守纪律的学生听好课。我上课时,要学生看着我,眼对眼,不许一个人讲话、吃东西、看报、扒桌子,随时提醒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。纪律是上好课起码条件,抓住学生注意力是教师的基本功。
②讲课内容要设计,要有“包袱”,选择恰当时机制造陷阱以创造互动的场面。课时紧,是否有时间搞启发式、讨论式?这要具体分析。互动、启发可以提高学习兴趣、加深印象、延长兴奋时间、减轻听课的疲劳,也会加强教师的亲和力,我上课总要想设计1~2个或难或有趣的问题。一节课总得让学生开心一次。
新的教学理念提倡研究型和探究式的课程教学模式,即以学生为中心、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;学生在教室里不再处于从属地位,而变成“上场队员”,教师也不再是“讲台上的圣人”,而应扮演“场外教练”的角色。这是非常好的模式,可以选部分教学内容,从小班开始做,逐渐积累经验。
③如果你始终掌握不了课堂的主动,指挥权被夺,那么你这位千军万马的主帅得反思原因:上课内容太深、太浅、乏味,还是你的教学水平出了问题?
2.要为人师表
青少年十余年的求学期间是形成完整人格的关键时期,在成长过程中,“困难和挫折”是最好的老师,“敬业和诚信”是修炼的正果。大部分教师虽然与学生只有课堂的“一面之交”,因为讲课受众面最宽,一门课数十小时,时间不可谓不长,且学生大多抱着“崇敬”之情来听课,故教师的一举一动易被视为“规范”,看法、观点容易被接受。2000年9月,我出差不慎腿摔伤,不能站立。整整一个学期我靠打车去学校,学生架我上楼,拄双拐上课,硬是没拉一节课。这次上课不论是课堂秩序、气氛,还是作业、上机、讨论和考试都特别好。事后从电信学院院长哪儿知道,学生在期中检查座谈会上说“冯老师特别感人。人非草木,老师都这样了,我们不能不认真学。”讲课时,我特别注意将学生的行为与敬业、诚信挂钩,对迟到、迟交、抄袭、作弊等不良行为都要上这个“纲”,从报效国家及承担家庭责任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。其实在恰当的时候,在课堂上花2-3分钟说上几句,对学生思想是有冲击力的。
当然在教学实际中还遇到多种问题,一个是严要求了,可能在期中检查中学生给教师打低分,二是学生不及格就托关系、说情找你“放”人,确实令人困惑。
我讲“编译原理”课,历来被学生认为最难过关的课程之一,有的学生给我“四大杀手”、“名捕”的雅号。但学生并没有对课程和我个人有什么议论。究其原因可能是:
①大多数学生是学真本事的,主流是好的,所以课程内容虽难,但要有嚼头是关键,这才能引起越来越多学生兴趣,课才会越来越兴旺。在学校、学生中树立起课程的品牌至关重要,一个好的品牌课,学生重视,他学不好,也不会怪老师,反而会激发大部分学生更主动努力,达到要求。
②严格把关,从不放水。我把严考试关,不合格的绝不放过去。我曾经给我老师的孩子和同班老同学的孩子挂了红灯。我上第一节课就声明,大家好好学,别把希望寄托在找关系托人情上。
新时期大家都盼着教育界能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”,身为教师更是责无旁贷,要以站讲台为天职,把讲台当作教书育人、为人师表的舞台,把孩子们教好,多多实现老百姓“望子成龙”的愿望。